大厂裁员,开始说起黑话

2022-08-23 19:49:01

8212电影网免费看大片 https://www.8212.xyz

作者丨牧歌

编辑丨坚果

事实上,国内的大小企业,似乎都对“裁员”这个词讳莫如深。

常见的替代性名词已经有很多,比如“末位淘汰”,或是“人员结构优化”,而在大佬们口中,还衍生出了更多的说法,比如马老师的那句名言:“阿里每年将向社会输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。”,刘强东也曾隐晦地表示“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”。

到了2022年,“裁员”的话题又屡次被置于显微镜下,比起以往,这一次大厂们开始展现自己“造词”的功底,裁员也开始说起了“互联网黑话”。

1

从“毕业”到“有序收缩”

曾经以进入互联网大厂为骄傲的年轻人们,可能怎么也想不到,自己会在进入职场之后,再次经历一次“毕业”。

今年3月,有网友在网络上晒出一纸B站的离职通知,其中标题位置的“bilibili毕业日”格外引人注目,而这张离职通知的背景,则是B站传出了裁员的消息。

无独有偶,另一家互联网大厂京东也将员工的离职称作“毕业”,甚至还加上了一句“恭喜您”,与此同时,有京东员工在网络上爆料,京东大部分部门都设置了10%—30%的裁员比例。

B站和京东的无奈裁员,实际上也是今年互联网公司不景气的一个缩影,在外部环境持续动荡的情况下,各大互联网巨头的业绩都难言理想,尤其在用户增长和净利润上,都陷入了近几年来的最低谷。

在公司经营遇到难关的时候,节流自然也成为了普遍共识,裁员削减人力成本开支亦是最为常见的手段,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,但硬安上一个粉饰太平的“毕业”头衔,就不免会引来一些争议。

中国青年报对此也曾评论道:同事之间模糊上下级界限、互称“同学”,固然是一种让人感到愉悦的企业文化,但是,当这段关系面临终结,“谈感情”就是推卸责任,“恭喜毕业”就是一种虚伪的幼稚病。

除了“毕业”之外,一些大厂对于自身的裁员举措,在官方层面还给出了其他定义。

5月19日,有实名认证为美的集团员工的网友在网络上爆料美的将开始裁员,“618之后开始电商整合,到时候大批电商优化,现在电商占比50%,人也不少,是重点方向。另外在裁员比例方面,集团职能部门20%以上,有些是25%。事业部洗衣机是重灾区,不会低于30%。”

对此,美的方面回应称,“今年鉴于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,公司有序收缩非核心业务,暂缓非经营性投资,多措并举,进一步夯实增长潜力,提高经营业绩。”

本来应是面对业绩下行时的不得已之举,但在企业的声明回应中,裁员似乎又成为了企业再创辉煌的核心手段,颇有些丧事喜办的风格。

2

为何谈“裁员”色变

企业为何不愿意大大方方的谈裁员,这其实也不难理解,尤其作为上市公司,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发股价的震动,无论是作为企业还是投资人,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敏感问题发酵。

当然这也和当下苛刻的环境有关,过去十多年国内科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,让外界已经对行业的巨头有了极高的期待值,裁员尽管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公司经营行为,但经过媒体的放大和一些不怀好意的揣测,似乎总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。

近日在朋友圈中走红的某篇文章中,曾有过这样一段话:

“部分网民关心经济的方式是:企业可以破产,但不可以裁员;企业可以破产,但不可以加班。至于什么叫中国经济?他们不懂,也不关心,他们唯一关心的中国经济就是芯片和所谓的硬核科技,至于衣食住行,都太俗不可耐了,不重要,当然,如果他们叫的外卖晚了十分钟,他们可是会骂娘的,骂起外卖小哥来比谁都狠。”

抛开文章中其他的观点不谈,单单这一段话,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下企业侧遇到的艰难处境,尤其作为互联网企业,最大的固定成本开支往往就是来自于团队的工资开销,当没有更多办法“开源”,“节流”就变得势在必行。

但站在大众视角,早已经习惯了这些头部企业过往所塑造的伟岸形象,除了主营业务之外,往往还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,似乎理所应当该成为一个“完美企业”。

除了企业形象方面的考量之外,还有个外部因素也让企业对于裁员话题噤若寒蝉,近两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大环境不如从前,这种时候,往往信心比黄金更加重要。

头部企业基于自身领先的行业地位,对于同类企业有明显的风向标作用,任何行为都有可能被效仿,但企业的一次所谓“结构性优化”,对于普通员工来说,可能带来的就是人生的一次转折。

3

到底在反对什么

裁员,作为一种非常时期的必要手段,为什么会让企业陷入口诛笔伐之中,但其实大多时候,普通大众反对的不是裁员,而是大厂对于被裁员工的措施及态度。

比起国内的公司,一些外资公司的裁员往往能引发更多的正向反馈,在风评上也没有呈现出负面倾向,甚至于还被调侃道“裁出了幸福感”。

2019年5月,全球知名软件公司甲骨文在中国大陆大举裁员,包括北京、苏州等地的团队陆续被裁撤,对于被裁人员,甲骨文根据入司时间开出了三档赔偿标准,其中最高可获得N+6的赔偿,即在职N年补偿N月工资,外加6个月工资。

2019年8月,网络设备巨头思科裁撤了上海研发中心的部分员工,有网友爆料,思科开出了N+7的赔偿方案,甚至有人一次性拿到了100多万元的赔偿金额。

据投资界的统计数据显示,一向以爱惜口碑著称的外企巨头们,在裁员赔偿上总是出手阔绰,大部分都要高于国内劳动法规定的N+1补偿标准。

但对于国内的一些企业来说,出于降低支出的考虑,似乎总要在这些钱上再精打细算一番。

比如临近年底裁员便是通用伎俩,在这个节点裁员,能够不再发放被裁员工的年终奖,此外,还有被普遍吐槽的打低绩效劝退员工、发放最低标准薪资逼员工主动离职等。

今年1月,快手传出大范围裁员的消息,其补偿方案就引发员工的不满,有快手员工称,“HR在12月20日通知我,我被裁员了,12月底离职可以拿N+1,1月底只能拿N。”

这也意味着,被裁员工必须在10天内找到下一份工作,不然就会面临空窗期,如果想等到1月份辞职,就只能拿到N的补偿。

此外由于临近年底,被裁员工原本应得的年终奖也无法兑现,有员工就此事和快手的人力资源部门沟通,但HR方面回应称:“我们是结构优化,不是裁员。年终奖要财年底发,你没到年底,所以没有。”

其实纵观国内的互联网行业,其实也有体面的公司,比如2019年初滴滴宣布裁员2000人,对所有被裁员工都给予了3-5个月补偿,离职时间为3月底,给员工充足的找工作时间,同时三月工资另算,五险一金正常交,并且不计入补偿。

对于滴滴的做法,不少员工都表示了理解和感恩,有员工直言:“will(滴滴创始人程维)开诚布公,有话不隐瞒,钱也给的够意思,大家好聚好散,都说以后机会还会投滴滴。”

无论是“毕业”也好,还是“有序收缩”也罢,其实螺旋君相信,企业本身的出发点都是好的,用这样的词汇来代替裁员,可能会显得更有温度一些,但是在表面工作之外,员工自身的权益也应得到充分的保障。

对于企业来说,一次“结构性优化”,可能只需要开几场会,算几次成本账,但落在每一个个体头上,却可能是一次影响人生轨迹的大事,这样的结局如果无法更改,那就也别遮遮掩掩,开诚布公的好聚好散,总好过忸怩作态的掩饰与回避。

毕竟分手应该体面,谁都不需要说抱歉,但该有的补偿和尊重,也请别亏欠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天长信息网版权所有